建强一套网格体系,夯实“护苗”组织根基。依托“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”架构,发挥网格员、联户长优势,全面摸底排查未成年人信息,并通过贵州综治网格化APP平台,每月下派包保任务,落实网格员走访制度,确保责任、管理、走访三到位,为“护苗行动”提供数据支撑和组织保障。截至目前,已将507名重点未成年人(含孤儿、留守儿童等)纳入网格化管理。
织密三道保护防线,筑牢“护苗”安全屏障。压实家长监护责任,建立“政府主导、部门负责、村(社区)参与”机制,依法干预监护缺失、家暴虐待等行为。深化平安校园建设,推行学生心理健康筛查制度,为重点学生建立“一人一档”,中小学、幼儿园设“警察叔叔”信箱,健全校园欺凌预防处置机制。同时,发动“五老”志愿者、网格员、热心人士参与巡查,形成群防群治格局。截至目前,联合告诫失职家长5起,办结欺凌线索4起,成功干预有苗头性心理问题学生1人,开展联合巡查72次。
落实三项关键举措,破解“护苗”难点堵点。扩大安全教育宣传面,线下邀请编外校(园)长、法治副校长、志愿者到校宣讲;线上推送防溺水等安全短信,提升青少年自我保护能力。同时,以“爱心妈妈”“爱心爸爸”为载体,构建“政府+学校+家庭”关爱格局。联合公安、市场监管等部门清查非法出版物,严查娱乐场所违规接纳未成年人行为。截至目前,开展宣讲10场,推送安全信息约5000余条;成立“爱心妈妈、爱心爸爸”志愿服务队13支,结对关爱帮扶特殊儿童466名;开展各类巡查200余次,督促5家重点场所安装摄像头,查处违规商户4家,集中约谈烟酒店65家。
健全三项工作机制,提升“护苗”效能水平。整合教育、公安等部门资源,每月召开风险研判会,监测辍学、受侵害等风险。规范应急处置机制,制定《未成年人受侵害事件应急预案》,明确部门24小时响应流程,确保处置及时有效。同时,将“护苗行动”纳入村(社区)考核,对履职不力单位实行“一票否优”,以刚性约束提高干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。截至目前,召开镇级研判会7次。